古往今来说火腿(第1页)
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🎁黑丝纯欲主播-免费
古往今来说火腿
中国的许多吃食喜欢与名人挂钩,似乎非如此不能证明其出身高贵。各地的大菜小吃,只要能从这些人的肚皮中走上一遭,便算是拿到了血统证明,可以标榜为“正宗”
美味。
有资格为吃食当招牌的,其中一类是文人,并常常拥有冠名权。什么云林鹅、眉公饼、笠翁糕、组庵鱼翅、潘先生鱼、马先生汤……,各有各的说道。其中“夺冠”
最多的,乃东坡居士。除了人们熟知的东坡肘子、东坡肉,还有东坡腿、东坡豆腐、东坡玉糁羹、东坡芹芽脍、东坡墨鲤、东坡酥……,足可开一桌筵席了。
不过,这些个菜点之中,有多少是苏轼先生原创或是品评过的,又有多少是后人附会的,谁也说不清。其中比较可信的应该是玉糁羹,因为他老人家亲笔写过《东坡羹颂并引》,即烹饪指南,还曾赋诗咏颂之,对此评价很高。诗云:“我昔在田间,寒庖有珍烹。常支折脚鼎,自煮花蔓菁。中年失此味,想像如隔生。谁知南岳老,解作东坡羹。中有芦菔根,尚含晓露清。勿语贵公子,从渠醉膻腥。”
不过,这玉糁羹虽然受到东坡先生的推崇,现今却难觅其踪迹。因为这个羹只是清水煮蔓菁、萝卜,再加些许米粒而已。味道太寡淡,原料又便宜,卖不出大价钱,故而无人经营。文人之作用,不过是给一些人当当幌子罢了,其实是当不了家的。
充当吃喝形象大使的最佳人选,自然是皇帝,因为属于稀缺资源。一种吃食但凡沾染“皇”
色,便会身价倍增。江苏沛县的鼋汁狗肉,据说刘邦在家乡当混混儿时,常吃而不厌,并且是由老刘的铁哥们儿、后来当了舞阳侯的樊哙研发的。扬州的狮子头,据说是隋炀帝游览当地名胜葵花岗后,命令御厨以景为题创制出来的,因此也叫葵花献肉。杭州的吴山酥油饼,据说原为北宋宫中点心,本名“大救驾”
。当年赵匡胤在后周当大将时,一次进攻南唐颇费气力,搞得老赵心力交瘁,不思饮食,厨师做了酥油点心呈上,才使他食欲大振。老赵登基之后,遂将酥油饼御封为“大救驾”
。一道点心,居然和千军万马一样具有救驾功能,也算是风光到家了。
不过,这些说道都只是“据说”
,正史不载。《史记》倒是记述过刘邦未曾发迹时的表现,“好酒及色”
;也证实过樊哙的职业,“舞阳侯樊哙者,沛人也。以屠狗为事,与高祖俱隐”
。只凭这两句话,居然有人能演绎出一段故事,让刘邦、樊哙和狗肉三位一体,也算是功夫。
饮食之中,还有一样出身高贵的东西,就是火腿。
据说,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回家乡浙江义乌探亲时,请人腌制了许多猪腿,返回前线后以此馈赠亲朋,犒赏三军,并名之为“家乡肉”
。将士美味下肚,个个奋勇向前,打得金兵直把宗泽称作“宗爷爷”
。以后,宗泽又精选出上等“家乡肉”
,进奉宋高宗赵构,并得到皇上青睐。赵构见腌制的猪腿肉色泽鲜红似火,遂将其更名为“火腿”
。从此火腿便闻名于天下,宗爷爷也因此成了火腿业的“祖师爷”
,说得是有鼻子有眼。
说起来,赵构的皇上当得确实不怎么样,重用奸相秦桧,杀害精忠报国的岳飞,但是在饮食上还有些鉴赏力。据南宋周密《武林旧事》记载,赵构后来当了太上皇,经常到西湖观光游览,并把湖上卖小吃的召到龙船上,现场品尝,今天仍在售卖的宋嫂鱼羹就曾进过这位太上皇之口。赵构吃过之后感觉不错,遂下令“赐金钱十文,银钱一百文,绢十匹”
。
不过,赵构虽然精于饮馔,却未见得会啃腌猪腿。北宋时老赵家的伙食有一大特点,就是重羊而轻猪。据《宋会要辑稿》记载,“御厨止用羊肉”
,基本“不登彘肉”
。宋神宗时,御厨一年消耗肉食,计有“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,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,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”
。宫中上上下下装进肚子的猪肉,不及羊肉一个零头,足见其地位之低微。皇宫之外,猪肉也不受待见,苏轼还为此出过证明材料,他在谪居湖北黄州时曾这样描述:“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。”
唯此,从不挑食的东坡居士才捡了个大便宜,“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”
。当时人们认为猪肉“久食杀药,动风发疾”
,对身体有害,因而才会出现“贵者不肯吃”
的情况。
南宋初期,尽管遭逢战乱,赵家皇帝这一饮食习惯似乎并无太多改变。赵构的接班人宋孝宗执政时,皇后“中宫内膳,日供一羊”
,未见有猪。赵构在位时,曾经到清河郡王张俊家赴过一次宴,席间所上的一百多道菜中,有鸡有鸭,有鱼有虾,还有螃蟹、黄鳝、香螺、鹌子、鹅掌、羊舌……,但是可以明确指认为猪肉的,似乎没有。倒是猪肚的待遇还高些,在筵席之上好歹露了一面。其时江南羊肉价昂,一斤要九百钱,非一般人所能问津。有官员因肚里馋虫闹腾而赋打油诗曰:“平江九百一斤羊,俸薄如何敢买尝。只把鱼虾充两膳,肚皮今作小池塘。”
鱼虾吃多了会让人发牢骚,可见其贱,然而鳞甲一族终究还上得席面,供皇上看上两眼,而猪肉连这点资格都没有,可见其贱而又贱。在这种大环境下,宗老先生如果硬要奉上两条腌猪腿让万岁爷开牙,那可真正是老糊涂了。
其实,就连宗泽是否腌过猪腿,也要打一个问号。据《宋史》记载:“泽质直好义,亲故贫者多依以为活,而自奉甚薄。常曰:‘君父侧身尝胆,臣子乃安居美食邪!’”
有此思想境界的官员,不大可能在吃喝上大动干戈,更不会借此巴结领导。再者说,按现在的工艺腌制金华火腿,从选料、入盐、修整、晾晒、发酵直到成品出库,时近一年。宗老爷子如果见天折腾这些事情,就别带兵打仗了,只好改行去领导御膳房。因此,说火腿乃宗泽原创、赵构命名,就像说馒头是诸葛亮蒸出来的一样,实在缺乏可靠证据。
直到元代,猪肉的官方地位仍旧不高。曾任宫廷饮馔太医的忽思慧,在其所著的《饮膳正要》中对猪肉的评价是:“味苦,无毒。主闭血脉,弱筋骨,虚肥人。不可久食,动风。患金疮者,尤甚。”
猪肉既被官方审定为不可久食,火腿想要挤上宫廷餐桌,恐怕也难。
尽管火腿之名未必出自老赵家,但金华的腌腊食品却是早已有之。元代无名氏编撰的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》中,就载有婺州腊猪法:“肉三斤许作一段,每斤用净盐一两,擦令匀入缸。腌数日,逐日翻三两遍。却入酒醋中停,再腌三五日。每日翻三五次,取出控干。先备百沸汤一锅,真芝麻油一器,将肉逐旋各脔,略入汤蘸,急提起,趁热以油匀刷,挂当烟头处熏之。日后再用腊糟加酒拌匀,表里涂肉上,再腌十日取出,挂厨中烟头上。若人家烟少,集笼糠烟,熏十日可也。其烟当昼夜不绝。”
看来工艺十分复杂。
元代的婺州路后经朱元璋钦定,更名为金华府,辖境包含了今天的金华、兰溪、东阳、永康、武义等市县,宗泽的老家义乌也在其中。金华火腿出于此处,应该是有所传承。
明清之际,金华火腿已经有些名气,清康熙年间的著名文人朱彝尊的《食宪鸿秘》中,便载有金华火腿的检验和腌制方法:“用银簪透入内,取出,簪头有香气者真。腌法:每腿一斤,用炒盐一两(或八钱),草鞋捶软,套手(恐热手着肉则易败),止擦皮上,凡三五次,软如绵,看里面精肉盐水透出如珠为度。则用椒末揉之,入缸,加竹栅,压以石。旬日后,次第翻三五次,取出,用稻草灰层叠叠之。候干,挂厨(即厨房)近烟处,松柴烟熏之,故佳。”
同书中,还记有八九种火腿烹制法,如煮火腿、熟火腿、糟火腿、辣拌法等,由此可见,当时人们食用火腿已比较普遍。
除金华外,中国许多地方出火腿,云南宣威、江苏如皋、湖北恩施、贵州威宁的火腿都颇有名气。甘肃陇西也有火腿生产,其原料取自当地特有的“蕨麻猪”
。这种猪过去大都牧养,靠吃野地里的蕨麻长大,故有此名。蕨麻既可药用亦可食用,俗称“人参果”
,整天吃这等伙食的猪,做出的火腿品质自然不会差。陇西地处甘肃东南部,过去十分贫困。当年左宗棠率领大军西征平叛时曾路过此地,在写给皇上的奏折中有“陇中苦瘠甲于天下”
的慨叹。就是这么一个地方,居然也出产火腿,也不知是怎么鼓捣出来的,经常享用者有哪些人。
我读大学在甘肃实习时,曾陪省报的一位部主任到陇西一个山村采访,其时村里农民的居室,用家徒四壁形容一点也不过分,有的人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只不会走的闹钟。就这样,农民对生活已经很满意。因为实行了大包干,一年到头可以吃饱肚子,而过去青黄不接时,全村人都要外出讨吃要饭。离开山村来到县城,已是中午时分,正赶上县里招待客人,于是招呼我们一起吃饭。正是这顿饭让我认识了“瘦肉艳红如血,肥肉晶莹似玉”
的陇西火腿,味道确实鲜美。因为有头一天的采访,这顿饭让我至今难忘。听人说,如今当地农民生活好多了,这一点应该不会错。但愿他们也能吃上陇西火腿。
🎁黑丝纯欲主播-免费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