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戚(第4页)
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🎁黑丝纯欲主播-免费
至此,梁氏专权才算彻底崩塌,梁冀本人也被后世认为是历史上的大奸臣之一。梁冀专权在整个东汉的影响极大,毒杀幼帝,祸害同僚,简直罄竹难书。
◇乱世枭雄——汉朝的彻底结束
公元189年,董卓带兵进入洛阳,废少帝,立献帝刘协。后来为了掌权,又杀太后及少帝,自称太师,专擅朝政。
这时通过察举制举孝廉方式入职官场的曹操,看不惯董卓的骄横跋扈,便逃出了洛阳,跑到陈留,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。结果好不容易忽悠的一帮“愤青”
前去伐董时,兵力悬殊太大,遭到惨败。此次伐董唯一获得的好处是曹操名声算是打出去了,天下不少能人被他的英雄气概吸引,纷纷前来投靠。曹操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养精蓄锐,实力大增。
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,直到公元195年,才终于回到洛阳。此时的洛阳经过“董卓之乱”
后,民不聊生。这时曹操接受了谋士毛玠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
的建议,亲自到洛阳朝见献帝,并劝献帝将国都暂迁到许城。
于是在公元196年,汉帝迁都许城。许城便成了东汉的临时首都,改名为许都。借此机会,曹操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优势。
自从迎回献帝之后,曹操的权力迅速膨胀起来。建安十七年,汉献帝准许曹操“参拜不名、剑履上殿”
,如汉丞相萧何待遇。
建安二十一年四月,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,邑三万户,位在诸侯王上,奏事不称臣,受诏不拜,以天子旒冕、车服、旌旗、礼乐郊祀天地,出入得称警跸。
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,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二旒,乘金根车,驾六马,设五时副车。其实,仔细研读曹操出身,他本身的成分比较复杂,他是宦官世家出身,通过察举制逐渐成为权臣,后来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献帝又成了外戚。
曹操不仅在政治上获得了胜利,在军事上也获得了胜利,逐渐发展壮大成三国中最强的政治军事集团。
但自始至终,从后汉灭亡到三国鼎立,从相互争夺中原大权到司马家族统一天下,后汉的外戚没有一个敢像王莽一样冒天下之大不韪地直接取代皇权,坐上金字塔的巅峰位置。即使汉末曹操可以直接废掉献帝,掌握政治权力,他也深知“废主自立”
不仅与群侯对立,被天下不齿,还不能获得各层级士大夫的服帖。
故此,曹操被称作没有名号的皇帝,一直以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
的方式实行专权。他和梁冀之前的梁商一样,为自己的儿子曹丕奠定了基础。
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十月,魏王曹丕迫使汉献帝将皇位“禅让”
给自己,国号魏,汉朝才算彻底结束。
纵观整个汉朝四百多年的历史,每一次重用外戚的背后都有复杂的政治背景。一个国家要将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,即便这个人如圣人再世,也难以考虑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,难以控制住千万百姓。历史上不乏大量明君的出现,但最终后世对明君的评价仍是褒贬不一。
集权的另一种方式是懂得如何分权,如何操纵权力,一旦权衡驾驭不住,就会让居中的皇权天平倾斜,成就这些偏房群体的专权。外戚集团在汉王朝的巩固上起了重要作用,但最后也成为汉王朝根基的挖掘者。
但不论如何干涉朝政,外戚专权也是围绕皇权而存在的力量,始终伴随皇权而存在,是皇权的组成部分。不管是附庸于皇权横行霸道也好,还是凌驾于皇权之上取而代之也罢,终究是一朝天子一朝外戚。外戚专权乃一朝灭亡的惨痛教训,也给后世之人留下了“外戚不得干政”
的警告,因为只有皇权才是至高无上的。
◇历史的烙印——汉以后的外戚
汉朝灭亡之后,从三国鼎立到司马氏一统天下,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晋。西晋王朝奠基者司马懿除了善于隐忍、工于谋略,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能生儿子,子嗣众多。由于后来嫡系子孙的能力不济,诸侯混战,外戚掌权,结果导致了“八王之乱”
。
这其中外戚祸害之一就是杨骏。
公元274年,武元皇后杨艳病危时胡贵嫔得宠于晋武帝。太子愚笨,杨艳怕死后胡贵嫔入主后位,对太子不利,便在死前哭着哀求武帝在自己死后立堂妹为后,武帝答应后才安心地离去。而这个被立为皇后的堂妹,叫杨芷,是杨骏的女儿。杨芷封后之后,深受晋武帝的宠信,杨骏也跟着沾光,仕途顺风顺水,被封为临晋侯。
公元290年,晋武帝病重时,并没有将国家大事托付给重臣。开国功臣大部分都已经去世,剩下的朝臣惶恐不安,无计可施。此时杨骏抓住机会,排斥公卿大臣,亲自在武帝左右伺候,并趁机随意撤换公卿,提拔自己的心腹。等到武帝病情稍有好转,见杨骏用人不当,于是给中书下诏,让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助王室。
杨骏代表的是氏族力量,而司马亮代表的是藩王力量,晋武帝选择这两位作为托孤重臣,互相制衡,以保太子顺利登基。然而,杨骏恐怕失去权柄与宠信,从中书那里借来诏书看,并把诏书藏起来。过了两天,晋武帝病危,杨皇后听从父亲教唆,奏请武帝让杨骏辅政,武帝临终前点了点头。
于是杨皇后便召中书监华讷、中书令何劭,口头传达武帝的旨意,让他们拟遗诏,诏书为:
昔日伊尹吕望作辅国大臣,功勋永垂不朽;周勃霍光受命护国,为古代名臣之冠。侍中、车骑将军、行太子太保、领前将军杨骏,德厚而智高,见识明远,辅翼皇上与太子,以忠贞严肃著称于世,应做朝廷宰辅,比于商代伊尹。
这就是《续三国演义》中著名的“晋武帝托孤”
一幕,虽为野史和小说记载,在历史真相上存在层层疑点,但这件事为杨骏接下来的专权奠定了基础。
晋武帝托孤于杨骏,杨骏几乎掌控朝野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。晋武帝自以为替傻太子考虑得周详,但没想到杨骏和皇后杨氏一起篡改了诏书,托孤重臣被改为杨骏一位。
杨骏待晋惠帝司马衷登位后,独揽朝政,诱导晋惠帝封自己为太傅,统领百官,开启了杨氏外戚专权的时代。专权期间杨骏怕皇帝左右的人说自己的坏话,便把他的外甥段广、张劭安插在晋惠帝周围做近侍。又培植很多亲党,使他们统领禁兵。杨骏知道自己没有美德高望,害怕不能使远近之人和睦悦服,就依照魏明帝即位时的例子,大开封赏,以取悦于群臣。
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,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为了不让杨骏独揽政权,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,要他们带兵进京,共同讨伐杨骏。
公元291年三月,贾皇后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,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,宣称杨骏谋反,洛阳全城戒严,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,围攻杨骏府第。
杨骏为人胆小懦弱,事件发生时谋而不决,还没等到反扑,司马玮就已经率军火烧其府第。杨骏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吓得赶紧出逃,可惜刚到府中马厩,就被乱军杀死。杨骏已死,贾后以晋惠帝名义下诏书,废黜杨芷的皇太后之位,贬为平民,囚禁在洛阳郊外的金墉城,同时又诛灭杨骏三族,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,至此杨骏外戚政治势力彻底被消灭。
贾南风的操纵直接导致西晋八王之乱的发生,继而出现的永嘉乱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乱世之一,开启了五胡乱华三百余年的分裂战乱之门。
其实整个东晋都没有摆脱外戚专权的现象,前后出现了王、庚、褚等外戚相继擅权的局面,最终在外戚王恭的执掌下,东晋走向了灭亡。
而紧跟其后的有北魏献文帝孝文帝时期的冯氏外戚、北周宣帝时期的外戚杨坚。重点提及下,杨坚在北周宣帝继位后任大司马,位高权重。宣帝死后,外戚杨坚假诏辅政,不仅执掌军事,还兼任左大丞相,使得朝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先有外戚王莽篡位,后有杨坚夺权。公元581年,杨坚索性直接废掉北周皇帝,建立隋朝。
这是自外戚专权以来的巅峰期,因为隋朝不久就被李氏家族取代。唐朝外戚专权最显著的莫过于唐太宗死后的武氏家族专权。皇后武则天为了铲除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政治集团,将大权夺过来,于是大力扶持武氏外戚势力,一步一步将武家的人员安插在朝中各个重要岗位,最后直接“武装夺权”
,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夺得正统的女皇帝。
唐朝以后直至明清,不断有新的外戚势力崛起和覆灭。即使明清之时吸取前朝的教训,对于外戚专权多加防范,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制度限制外戚权力。但是由于制度本身的原因,以及整个朝代的集权专制的性质,正如开篇说明的,外戚这股附属于皇权的势力始终跟随着皇权而兴衰。政随人走,导致外戚势力在打压中仍不断突破藩篱而借助于皇权横行朝野上下。通过对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、宗法制度、官僚制度的发展以及后妃制度等方面弊端的分析会发现,外戚专权势力的崛起覆灭始终贯穿每朝每代,但他们有着同一种命运——族灭,而牵着它鼻子走的就是皇权。
这种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
的现象随着个人的收益而辐射成一个群体利益,在一个专制体制之内,权力和利益中产生的享乐,荒淫从来都不是最可怕的,最可怕的是一个又一个名为辅助皇权实为分权的群体的产生。这些利益群体不断地扩大,逐渐增多,他们为了争夺利益而发生的内部争斗,是导致国家衰弱甚至灭亡的重要原因。
这些利益群体放大开来,叫作外戚、宦官、权臣。
🎁黑丝纯欲主播-免费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