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(第2页)
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🎁黑料不打烊看片
在氏族社会,同姓不婚,姓有明血缘、别婚姻的作用,即“姓所以别婚姻”
;而氏主要来自于天子赐予的国名、谥号、官称、居邑等,代表了贵族男子的宗法身份和地位,身份低贱的人也就无氏可言,氏有别贵贱的作用,所以“贵者有氏,贱者有名无氏”
,即“氏所以别贵贱”
。
“男子称氏,妇人称姓”
。
先秦时期,男子名前冠的不是姓而是氏,如屈原和商鞅,他们并不姓“屈”
和“商”
,屈和商只是他们的氏,实际上屈原是楚国公族,姓芈,商鞅是卫国公族,姓姬。
到了汉代,则通称为姓,我们现在的姓就是从那时沿袭而来,主要来源就是先秦的氏。
所以一个氏,代表着脱离了庶人的身份。
“姓”
是从居住的村落,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。
“氏”
是从君主所封的地、所赐的爵位、所任的官职,或者死后按照功绩,追加的称号而来。
所以贵族有姓、有名、也有氏;平民有姓,有名,没有氏。
同“氏”
的男女可以通婚,同“姓”
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。
因为华夏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: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。
姓的产生,从史书上看,先秦时期的《国语·晋语》记载“黄帝以姬水成,炎帝以姜水成,故黄帝为姬,炎帝为姜”
。
《周语》记载“我姬民出自天鼋”
。
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。
同姓之间不许通婚,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,“男女同姓,其生不蕃”
(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),“同姓不婚,恶不殖也”
(《国语·晋剧》)。
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,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,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。
由此可见,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“别种类”
“别婚姻”
。
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。
秦朝时,旧贵族瓦解,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,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。
西汉时期,姓和氏的区别已经不明显,因为氏族死的差不多了。
到司马迁作《史记》时,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,“姓氏之称,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,《本纪》于秦始皇则曰‘姓赵氏’,于汉高祖则曰‘姓刘氏’,是也。”
🎁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