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穿越三国之小乔初嫁了电脑版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2节(第1页)

太傅袁隗和太仆袁基已经将亲眷送离了洛阳,不愿汝南袁氏全部都远离政治中心,便留在了洛阳。

中平六年,九月一日,仅仅做了不到五个月帝位的刘辨被废为弘农王,陈留王刘协登基为帝。

天下震动。

楚楚吃着新研制出的冰棍,得知天下易主的消息,脸上露出了一个淡淡的嗤笑。

第38章初平二年

蝗灾尚可治理,人祸却难以避免。

董卓废帝,实为寒天下士人之心,诸侯纷纷开始谋划起兵勤王。

于是在初平元年,各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,分几路起兵伐董。

此次阵势声势浩大,看上去是为大义,可是各诸侯心中各有自己的小九九,因此并不尽心出力。

到了最后,与董卓正面交锋的,唯有孙坚一人罢了,各路诸侯则是演变成了相互攻伐,相互争夺地盘。

人心最是难测。

政治博弈总是伴随着流血牺牲,这上位者的意志体现,下位者只能顺从。

于是,从董卓废帝开始,这一场以天下人为棋的棋局已经开始。

而自从楚楚决定治理蝗虫来提升自己的声望开始,她便是主动入了这棋局之人,成了局中人。

不过以她目前的年龄,加上她手上并无实际权力,因此天下的纷争乱世楚楚无法插手,只能看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。

既然入了这一局,楚楚断然不会让自己轻易出局。

她只有在自己身上加重砝码包装自己,才能在将来不成为一颗废棋,不至于成为男人争权夺利的战利品。

有一句话叫做“民为水,水能载舟,也能覆舟。”

而楚楚,需要这水将她托举起来,让民心为她所用。

因此她的目光很快从政治层面剥离,再次回到了底层百姓之中去。

东汉末年频发蝗灾,最严重的也就是初平元年到建安三年,之后平均五年就有一次蝗灾,因此蝗虫的治理,一定程度上,会减少蝗灾的发生导致粮食减产或者颗粒无收,对于天下百姓而言,自然是一件好事。

可是即便这样,底层的百姓也是吃不饱的,更何况没有蝗灾,还有旱灾,以及越加繁重的赋税。

因此楚楚就是琢磨着,或许应该想办法让粮食得到增产。

粮食一旦得到增产,不管上位者如何制定征收的赋税比例,总归是能让百姓果腹的。

不过以目前的技术水平,搞杂交水稻,或者选育良种,也需要时间,三两年的时间也搞不出来,运气不好,或许十年八年也搞不出来,这就白费力气了。

楚楚只能将目光看向这个时代现有的粮食作物上,看看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。

这个时代主粮还是黍,它耐旱耐寒,生长周期短,口感软硬,最高能亩产十石,因此很得百姓的喜爱。

而稻喜水,不喜旱,且产量低,只在南方种植,只有贵族才吃得起。

豆子作为主粮,亩产在三四石左右,但不能连续在同一土地种植,长期服用会导致轻微中毒。

小麦耐旱耐寒,生长周期也短,最高亩产可达二十石以上,但此时的人们一般不会将小麦脱壳,而是直接蒸煮成麦饭吃,口感不好,还不易消化,百姓一般将其视为毒粮,只将其作为备用粮储存,万不得已不会去吃,因此小麦种植率不高。

单从粮食的产量而言,楚楚的目光,将其放在了小麦身上。

小麦耐寒耐旱,亩产还是黍的近两倍,若是小麦在民间的种植率上涨,便也能达到让粮食增产的目的。

百姓不爱种植小麦的原因,不过是面食的吃法并没有普及到民间,百姓只会将麦子煮成麦饭,因此即便小麦的产量高,百姓也不爱种植。

若是能将用小麦做成面食食用的方法普及,那么凭借着小麦比黍高一倍的亩产,自然会有更多人的选择种植小麦。。

只要百姓愿意种,便能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。

有了主意,楚楚便去找了袁夫人要往年小麦的亩产数据。

桥家的庄子中,不仅种水稻、黍、小麦、豆菽都有种。

楚楚对比往年的数据,得到了小麦亩产在十五到二十一石的数据。

也就是说,以目前的农业水平,小麦的亩产确实是比其他的粮食亩产要高一半以上。